01
初期:博士、碩士對保險業躍躍欲試
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因為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人壽保險在我國幾乎“銷聲匿跡”,直至1992年,才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在那個年代,友邦保險引進了代理人制度,但壽險營銷的路子應該怎么走,大家都還在摸索、借鑒。
后來,參考海外保險市場“有人就有業績”的發展理念,我國保險業也開始擴大增員。
當時,由于保險業的收入相對其他行業較高,加上大家都不知道保險是什么,所以吸引了不少優秀人士躍躍欲試。
據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回憶,1994~1997年之間,他給營銷員做培訓的時候,臺下坐的不乏博士生、碩士生。
“那個時候可以說是保險代理人素質最好的時候。”他回憶道。
02
高速增長期:全面擴張下問題逐漸暴露
由于1992年以前逾40年(1950~1992年)的“塵封”,當時的大眾對于人壽保險的了解,以及保險的配置情況幾乎“空白”。
“空白”的背后,無疑代表著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誰能提前把握、布局,誰就能搶占先機,更勝一籌。
因此,市場開始一步步擴張,進入了“跑馬圈地”的粗放發展期。
當然,存在即合理。
誠如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金融博士齊萊平在《人本 · 仁本》一書中所說,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精耕細作的營銷模式顯然不是最佳策略,落子如飛的快速布局才不負時代的饋贈”。
我們也不可否認,這樣的發展模式確實帶來了行業的快速發展,保費和客戶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激增。
但要理性看待的是,行業在全面擴張過程中,也衍生了一些問題:
由于發展速度過快,大批人涌入行業,保險代理制的殘酷現實逐漸顯現,原本那些高素質的從業者逐漸選擇退出市場;
客戶盡管購買了保險,但是對于“為什么買這種而不是另一種保險”、“保額為什么是20萬而不是50萬”等,并不是很清楚。
有的保險從業人員也無法進行深度的分析、講解……
逐漸地,客戶開始產生被“殺熟”的感覺。
再加上保險營銷工作難度越來越大,行業的大進大出問題一步步凸顯,更加導致客戶對這個職業產生某些刻板印象,逐漸看不見保險從業人員真正的社會價值……
過去的30年里,行業雖然獲得了快速發展,但代理人隊伍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問題、行業供給端和需求端“錯配”的問題、行業資源“錯配”的問題,亟待解決。
唯有如此,保險行業的行格才會不斷提高;保險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事業規模、收入等,才會不斷提高。
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會衍生出一些問題。
這是不管在一個國家還是一個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
比如,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同樣面臨著一些問題,如經濟增速放緩、主要依靠外需促進經濟增長……
03
高質量發展期:向專業化、精細化轉型升級
存在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視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當前,國家積極應對,“十四五”規劃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經濟從高速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回歸到保險業,歷史遺留的問題若想得到解決,如今也必須走高質量發展路線。
而隊伍向專業化轉型升級,便是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上歷史面、宏觀面、趨勢面的內容,背后都代表著許多涵義。
對于保險從業人員來說,這些內容或許有些晦澀難懂,但落地到保險營銷的層面,總結起來無非就是一句話——歷史已經把“專業化轉型”的話題切切實實地推到了每位從業人員身邊。
我國保險業已經由單一的、粗放的市場,進階到精細化、分層化的4.0時代。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過去,客戶只是客戶(只有一個類別),現在,客戶已經細分為大眾客戶、中端客戶與高凈值客戶(多個類別)。
發生了變化,意味著從業人員也須隨之發生變化。
過去靠話術、靠人情、靠會銷、靠人海的發展模式,已無法支撐你做大、做強壽險事業,必須依靠專業的知識、技能、習慣、態度,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迎接更好的未來。
保險行業已經不再是“誰都能做”的行業,行業的未來必定是專業化保險從業人員的天下。
回看歷史,走專業化轉型的路線,其實就是把失去的找回來,致力于提升行業的行格、提高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
而這些,都應成為當代“保險人”義不容辭的使命!保險業的立業之基 保險業領域的非法集資犯罪形式有哪幾種 保險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