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是一只來自加拿大的哥倫比亞棕熊,一天本應該在森林里冬眠的它突然被凍醒了。一睜眼發現四周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它不知道這里是哪里,也不知道它是怎么來到這里的。這一切的起因就要從發現喬伊的動物保護組織說起。
喬伊當地的動物保護組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入森林里進行巡查。那天他們在例行巡查的時候發現了還在沉睡中的喬伊。看到喬伊的那一刻,所有成員都震驚了,森林里居然有頭北極熊。他們都被喬伊白色的皮毛欺騙了,殊不知在那酷似北極熊的外表下是一只得了白化病的棕熊。
動物保護組織的工作人員許是被這一發現激動地沖昏了頭腦,在沒有更仔細觀察下,他們就匆忙決定將這只落單的北極熊送回它的家鄉北極。為了不驚動喬伊,工作人員悄悄地給正在冬眠中的喬伊注射了一針麻醉劑,然后裝車連夜送去北極。可憐的喬伊就在昏睡中開啟了它的北極之旅。在那里它不僅被挨餓挨凍還被當地的北極熊認為是異類直接干了一架。
幸運的是后來喬伊遇到了北極科考專家,專家們發現它居然被凍得直打哆嗦,明顯是不適應這里冰天雪地的生活。且它和北極熊的體積相差甚遠,經過檢查后大家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只患有白化病的棕熊。就這樣喬伊才得以被送回老家。
為了避免喬伊再次被認錯,動物保護組織的工作人員用天然色素將它的毛發染成了棕色。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喬伊身上的毛慢慢掉色了。好巧不巧的是這時它又被路過的另一波動物保護組織發現了。他們誤認為喬伊是一只臟了的北極熊,于是非常“熱心”地給喬伊打了麻醉再次送回了北極熊保護區。
這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回折騰不禁讓我們懷疑棕熊和北極熊真的這么難以區分嗎?難道區分它們只能夠通過皮毛的顏色嗎?當然不是。首先從體型上就能區分它們,北極熊的體型要比棕熊更大一些。其次在外觀方面,它們也是有些差別的。北極熊的毛是中空的且連足墊上都長有毛,這些毛方便它在冰上行走和隔涼。棕熊毛多數是實心的且更加的濃密。體態上,一般北極熊的脖子更長且后肢長于前肢。而棕熊的腦袋更圓、脖子更短,并且四肢長短相同。前者更方便于趴在浮冰上捕食,后者則更利于在陸地上奔跑捕獵。
不同的生存環境,造成了不同的生存習性,也有著不同的生存策略。就像棕熊喬伊到了北極,因為北極氣溫很低,光熱條件不足,導致那里的植物都無法生長。沒有植物吃,喬伊又不像北極熊一樣會捕魚抓海豹,那它就只能餓著肚子。最重要的是棕熊都有冬眠的習性,它們冬眠的時間是從10月底或11月初開始,一直到翌年3-4月份結束。冬眠前,它們會瘋狂進食,儲存更多的脂肪。冬眠臨近時,它們會開始準備洞穴。洞穴大多選擇大樹洞等枯枝較多的向陽地帶。洞穴中也會放有干草、枯葉或苔蘚來當做毯子用于保暖。然而這些都是北極的地理環境所不具備的。再加上棕熊怕冷,它們已經習慣了溫暖的叢林,長期待在北極它們不是餓死就是凍死。所以我們還是很慶幸喬伊能被科考專家發現并送它回真正的家鄉。
棕熊喬伊之所以會被誤認為是北極熊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得了白化病,皮毛都變成了白色。白化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體內細胞經過變異后,不能產生黑色素。在一般正常的動物體內有一種能讓酪氨酸變成黑色素的酶。但白化動物的體內很少有這種酶,導致它們無法生成黑色素,所以它們的皮膚和毛發最后都會呈現白色。
這種病在動物界也較為常見,比如白化的老虎、猩猩等。棕熊中出現白化的概率較低,大約只有五十萬分之一的概率。不久前,在中國新疆,白化棕熊第一次在清河被發現,讓通過紅外相機看到的工作人員們都興奮不已。
在中國,白化動物自古以來就有跡可循,在《史記五帝本紀》和《魏略輯本》中均有記載。雖有記載但白化的動物還是很少見的。它們全身的皮毛都呈白色,肉眼看上去十分漂亮,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但對于白化的動物本身,這樣的漂亮它們寧愿不要。雖然白化動物在體內結構上和同類并無差異,但往往它們自身會攜帶著不同的病痛,嚴重的還會導致皮癌等疾病。
其次,白化的動物在野外生存會比較困難,它們大多數很難活到成年。在外表上白化動物就常常會被同類排斥。在它們眼里白化的皮毛是非常丑陋的,因此很多白化的動物都面臨著找不到對象的困難。因為白化的皮膚,它們在捕獵或者躲避追捕時都很難讓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這樣很不利于它們在覓食時更好地隱藏自己。由于顏色過于獨特,白化動物可能會被家庭或族群拋棄,也更容易被天敵盯上。這些因素都導致它們的生存愈發困難。
因為白化的樣貌,很多白化動物們都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同樣也因為白化,使得白化動物們比其它同類的生存更加艱難。借著這次棕熊喬伊的北極之旅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白化動物,了解到了白化動物亮麗的外表下有著怎樣的辛酸。如果有一天我們有幸在野外遇見了白化動物,除了欣賞它美麗的外表,也要盡可能地給予它們幫助和保護,因為它們所面臨的生存挑戰要比我們想象的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