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收費-中國音樂產業“苦獨家版權”久矣

      2022-03-19 11:25:50

      中國音樂產業“苦獨家版權”久矣,但音樂產業的苦,并不會因為“獨家版權”的終結而快速消散。

      舉個簡單的例子,自8月31日騰訊宣布放棄音樂版權獨家授權,如今已經過去半個月了,而相關部門的處罰決定公布已兩個月。不過,行業內版權開放授權幾乎沒有什么進展,也開始有行業媒體,質疑行業臺對反壟斷的執行力度。

      而對用戶來說,原來只能在騰訊音樂聽的歌,現在在其他臺還是不見蹤跡,使用體驗沒有一點改善。

      原因很簡單,音樂版權獨家授權時代雖然紙面上結束了,但過去多年,因獨家版權被抬高的版權價格、帶來的音樂產業環境的變化、以及對中國音樂人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并不會隨著一紙聲明立即消失。

      就如一場大戰過后,想要重新恢復正常秩序,往往還需要一段時間。而過往版權爭奪造成的數百億版稅外流的情況,不知何時能有逆轉。

      對現在的中國音樂產業來說,最關心的可能就是,獨家版權帶來創傷,什么時候能夠痊愈,然后新生......

      01 鷸蚌相爭的獨家版權問題,仍然沒有解

      回顧中國音樂市場十年的歷史,本質上就是一部版權爭奪史,“獨家版權”是貫穿十年戰爭的主戰線。

      不過,過去多年的獨家版權大戰中,對中國音樂產業來說,并沒有真正的贏家。

      多位行業觀察人士指出,相關部門介入推動版權開放共享已有數次,市場觀察人士每次都以為“獨家版權時代宣告結束”,但音樂臺卻都通過一定方式保留了一定的熱門獨家內容。

      中國音樂產業被困在版權生意的泥沼中,音樂臺鷸蚌相爭,境外唱片公司漁翁得利——他們拿走了絕大部分營收,既沒有留給臺,也沒有留給中國廣大的音樂從業者。

      在“獨家版權”盛行之際,據業內統計,截至2018年11月,三大唱片公司(環球音樂集團、華納音樂集團、索尼音樂娛樂公司)歌曲總數僅占中國總曲庫數量的10%左右,卻拿走了中國音樂版權市場60%的營收。

      更讓人遺憾的是,這并非賣方(三大)一意主導,而是整個市場畸變的結果,最終畸形的收入分配和投入產出比,也給中國音樂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第一,賣方市場下,版權上游方躺著“賺快錢”,淪為版權販子,不再介入音樂生產、打磨藝術。

      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曾指出,以前的唱片公司基本都是一個個廠牌,他們自己制作音樂,是有審美取向的。但現在,比如三大唱片公司,他們在全世界各地采購音樂,然后賣到世界各地去,已經不介入音樂生產的本身了。

      這也意味著,新生音樂人可能不再擁有廠牌唱片公司時代的成長土壤。同時也讓唱片公司可以挾版權以令音樂臺,失去了打磨音樂的耐心。打包發售的模式,只能讓少數頭部藝人賺錢,且版權費只升不降,導致音樂臺的很多錢花得莫名其妙。

      “長此以往,對整個行業都不好”,王皓表示。

      王皓的擔憂,顯然不是空穴來風。想想現在的華語樂壇多久沒有像周杰倫、劉德華、陳奕迅這樣的重量級的音樂人了,甚至不如電視選秀能出新人。

      第二,臺淪為被版權綁架的“打工人”,音樂收入無法跑過版權成本。

      騰訊音樂2021Q2財報顯示,其在線音樂付費用戶達到6620萬人,同比增長40.6%;營收達到80.1億元,同比增長15.5%。不過凈利潤為8.27億元,同比下降12%。

      用戶和營收增長,但凈利潤卻下滑,騰訊音樂方面對外表示,主要受營業成本、運營費用上升等因素影響。而營業成本增加是由于版稅和收入分成費用相關的內容成本增加。

      可見,即使是市場份額第一,擁有眾多版權的騰訊音樂也無法靠付費負擔版權成本,遑論別家。

      同時,獨家競價的版權模式也讓唱片公司坐地起價,使得中國音樂臺在獲取同樣的音樂版權時,需要付出數倍乃至數百倍的代價。

      有媒體報道稱,某唱片公司對同樣的音樂內容,在非洲16國收取的保底費不超過兩百萬/年,到中國保底費就變成了幾億元,相差百倍。即使對比美國公司,同一家版權公司的內容在中國價格也是前者的超3倍。

      第三,音樂人成為被殃及的池魚,淪為這場畸形競爭中的炮灰。

      按理說,隨著數字音樂收入總體不斷增長,版權費不斷變高,中國音樂人的音樂收入應該不差,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顯示,52%的音樂人沒有音樂收入,24%的音樂人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不超過5%,僅7%的音樂人音樂收入占比達到100%。

      即使有音樂收入來源,收入也不高。其中53%的音樂人收入不到5000元,低于2020年北京市的均工資(6906元)。許多音樂人為了音樂創作,不得不依靠其他工作來保障生活。

      可見,被業內不斷吐槽的獨家版權模式,導致大唱片公司的版權費以十年百倍的幅度上漲,大大抬高了整個中國音樂產業的發展成本,成為行業無法承受之痛——不斷變高的數字音樂營收只是為他人做嫁衣,數百億版稅外流,并未反哺國內音樂行業。

      同時,為了采購版權的商業最大化,又不得不把更多臺資源向主流音樂、特別是國外藝人傾斜。在某種程度上,以保護版權為主的國際唱片巨頭的版權生意,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剝削。

      02 價格飆升,臺銳減,音樂版權是如何變形的?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獨家音樂版權的高墻被推倒,無疑將為中國音樂行業翻開新篇章,但走過的彎路值得反思。

      回頭看,獨家版權的形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2012年5月,前新浪副總裁、新浪音樂負責人謝國民創辦海洋音樂集團(CMC),并低價簽下20多家唱片公司的獨家授權,開啟了版權獨家代理模式,這是萌芽的第一階段。

      此后,海洋音樂持續收割大量獨家版權,并在2013年和2014年,接連拿下酷我音樂和酷狗音樂,海洋音樂獨家版權規模擴大為行業第一。

      可以說海洋音樂集團是“獨家版權”的始作俑者。而“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便很難再控制了。

      2013年12月,QQ音樂宣布獲得杰威爾(周杰倫版權公司)在內七家唱片公司的獨家授權,開始進行獨家版權布局。

      當時的中國音樂臺對獨家版權的渴望,讓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看到其中的高額收益,形成一個愿買,一個愿賣的“獨特市場”。

      2014年11月,QQ音樂成為華納大陸版權總代理,成為全球三大唱片公司在中國市場采取獨家授權模式的開端,由此開啟了“三大”加入的第二階段。

      2014年12月,QQ音樂又簽約了索尼音樂,成為后者在中國大陸的數字音樂音頻內容版權版權總代理。

      隨后到2017年5月,騰訊音樂與環球簽下獨家版權協議后,正式將三大唱片公司的版權都收入囊中。

      這中間有個有趣的插曲,2016年年中,海洋音樂沖刺美股上市失敗后,因難以負擔高額版權成本,于當年7月被騰訊控股,其后又與QQ音樂合并組成騰訊音樂娛樂集團。

      而合并后的騰訊音樂,擁有中國市場超過80%的獨家版權并一度擴大至90%,成為獨家版權的“集大成者”,這是獨家版權競爭的最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是音樂臺爭相爭奪獨家版權的時代,市場乎瘋狂,造成這種現象產生,并非某一家的緣故,只能說整個市場陷入了非理的競爭當中——不斷爭奪版權活下來,或者熬死對手。

      事實上,在海洋音樂集團、QQ音樂之外,百度音樂、阿里音樂也加入爭奪獨家版權的大戰。

      2013年7月,百度音樂與搜狐、酷我競價,并最終拿下“中國好聲音”全網獨家版權。

      2015年,阿里音樂也簽約相信音樂、滾石音樂、華研國際、BMG、寰亞唱片等多家知名唱片公司獨家版權。

      而隨著獨家版權爭奪戰日益白熱化,音樂版權的價格已十倍、百倍的增長。而唱片公司除了獲得音樂臺支付高額版權采購費用(預付費、銷售分成等)外,還能獲得股權收益等其他利潤。

      比如在版權費不斷飆升的2017年,騰訊音樂拿下環球唱片獨家版權,付出了最初報價十倍的代價——據報道稱,拿下環球,騰訊付出了3.5億美元外加1億美元股權的代價。

      版權大戰的逐步升級,直接惡化了中國音樂行業的發展——受版權成本連年上漲影響,音樂網站數量從2005年的400家銳減至16家。

      如大家熟知的百度音樂賣身太合麥田,天天動聽賣身阿里音樂,而背靠阿里的蝦米音樂,在版權大戰中失利后,一蹶不振,并最終于2021年2月正式關停。

      當然,在獨家版權發展的十年中,我國數字音樂正版化率也大大提升。只不過,最終走偏,從而逐漸被版權方綁架。

      這也難怪,2016年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轉戰“釘釘”時稱,“音樂行業荒誕到令人發指。”

      這種荒誕現象的誕生有兩個原因,一是獨家買斷的排他策略,二是不合理版權轉授,直接抬高了整個行業發展的成本,擠壓了發展空間。

      03 獨家版權的墻被推,但成本高昂的墻還未倒

      從盜版到版權時代,再到獨家版權以及如今大家期待中的后獨家時代,中國音樂產業雖然都了一些彎路,但大方向顯然是對的。

      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發布“最嚴版權令”,成為中國音樂產業從盜版時代到正版時代的分水嶺,為產業長期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8年,在國家版權局的協調下,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阿里音樂依次達成版權互授,引導音樂產業的版權正向發展。

      眾所周知,最熱門的1%獨家曲庫是關鍵。于是,才有了今年國家責令騰訊音樂“三十日內解除獨家音樂版權、停止高額預付金等版權費用支付方式、無正當理由不得要求上游版權方給予其優于競爭對手的條件等恢復市場競爭狀態的措施。”

      可以看到頂層的引導方式并非一刀切,而是在針對提出指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家關注的獨家版權問題外,停止高額預付金的版權費用支付方式也是一大重點,這是版權成本過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而在獨家版權取消后,音樂產業的土壤得到凈化,接下來就是版權合理轉授、合理分配上,讓畸高的版權費用降下來,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

      事實上,唱片公司和音樂臺私下授權并約定版權許可費的情況,在國際市場上很少見。在美歐日韓等音樂產業相對發達的市場,一般都是通過特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第三方非營利機構)對版權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等授權,從而能較好地遏制壟斷,讓市場臺、充分競爭。

      此外,大多數國家還要專門的機構來監督集體管理組織的許可費標準,以便讓版權價格公開透明。而在中國市場中,三大唱片公司等都實施“保底金”制度——即簽約后馬上收取保底金,后面再收取實際使用費。

      總的來看,任何一種商業模式,成本都是基礎。就跟影視內容的高價片酬一樣,高昂的版權費成為扼住音樂產業發展的大手,造成的影響至今仍在。

      而唯有將整個音樂產業版權成本降下來,才能最大程度激發創新,讓資源更多流向價值創造層面,從而做大整個音樂產業蛋糕,促進行業良發展,從而實現多方共贏。

      目前,獨家版權的墻被推是一個好的開始。可以預見,當版權成本高昂的墻真正被推倒后,中國音樂產業將迎來一個黃金時代。

      關閉
      精彩放送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狠狠久久综合一区77777|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欧美国产欧美色欲|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噜噜噜噜噜影院在线播放 |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片苍井空| 美女视频黄免费亚洲|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亚洲kkk4444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导航|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俺去了|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久久影视综合亚洲|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亚洲AV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亚洲一级大黄大色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洲9|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亚洲成人午夜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