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022年的春天,從地緣關系到全球經濟,充滿動蕩與不安。穩健,成為一種稀缺狀態。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世界經濟此刻展露的外部特征,內里在于,最近一個康波周期的科技引擎,正在耗散它最后的動力。問題一旦無法在發展中消解,淪為存量博弈之后,最終不可避免趨于零和。
關于這重事實,科技產業的巨子們,有的試圖瞞天過海,寄望于以宏大敘事化解業績的沉淪:比如曾經的Facebook,如今已更名為Meta,希冀將更多的投資者引入“元宇宙”的理想國。有的則意圖以金元手段,買出新的成長曲線:比如微軟,拋出了對動視暴雪687億美元的世紀收購案。有的則選擇直面現實,以業績硬著陸形式探尋周期底部,重塑未來預期:比如阿里巴巴,財報顯示,其最新季度凈利潤下滑75%,營收增速創美國上市以來最低記錄。
周期往返,對應著時代的潮起潮落。既然熱愛群星閃耀時的壯闊,便要忍耐黎明破曉前的寂寥。好在,再混沌的時刻亦有星火——比如自動駕駛,比如智能云計算。這些驅動世界經濟新周期的全新科技引擎,已被“盜火的普羅米修斯”,在與時間競速10年之后,點燃了天——
3月1日,百度公布了2021年度財報:
◆全年營收1245億元,同比增長16%。
◆第二曲線確立,以智能云及自動駕駛業務為核心的創新業務營收212億元,同比增長71%。
◆核心研發費用221億元,占全年核心收入比例達23%。
圖:百度2021Q4及全年財報主要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新的科技代際正在這組數字里展開;影響未來中國乃至全球科技產業脈絡的幾重新的邏輯趨勢,亦在其中醞釀。我們需要看到:
1.一個創新周期=十年盜火,千億研發。
2.自動駕駛進入“中國標準”時態。
3.產業經濟正從流量時代拐入算力時代。
01
一個創新周期=十年盜火,千億研發
在又一個壬寅虎年的開年之際,我們驟然發現,所謂經濟的新常態,不單指我國。望向世界主流經濟體,可謂天下大同,以中美科技公司集群為代表的全球科技巨頭們,都在極力地尋求新的成長曲線:
中國市場內,周期氣候的壓強下,頭部科技公司多數進入“事急緩行”節奏,除了小米毅然決然投入造車新勢力陣營,其他多以穩固既有現金流業務為主,輔以實體產業數字化賦能為新的發力方向。
美國市場中,除了上述的Meta的元宇宙與微軟的687億美元大交易,還有亞馬遜2021年度總額157億美元的29筆交易,英偉達400億美并購ARM的流產案,英特爾擬54億美元收購以色列高塔半導體進軍專用芯片市場……等諸多謀求新周期的產業案例。
通盤來看,整個科技產業,內生式新成長曲線乏善可陳——只有AI、自動駕駛與造車是例外:截至目前的美股財報季顯示,除了在以汽車智能化為核心的AI產業鏈尖端各自擁有一席之地的英偉達和百度,無論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老牌勁旅的Meta或阿里,還是被寄予厚望的后浪奈飛或ZOOM,它們的新季度財報數據,均未能沖破科技股陣營的整體陰霾。
圖:2月3日,Meta不及預期的年報發布后股價當日重挫26%。
透過百度昨日發布的2021年度財報可以看到,以自動駕駛和AI云計算為核心的創新業務,已經成為一條陡峭的第二增長曲線,該部分營收達到212億元,同比增長71%;搜索引擎(在線營銷)基本盤固然依舊穩固,營收為952億元,但對比之下,12%的增速“只能”稱得上穩健。
數字只是表象。實際上,市場遠遠低估了這重表象之下的“殘酷事實”:這是歷10年之久,以千億研發投入,面向無人區的決斷,所塑造出的一個十年級別的科技創新代際優勢。
所謂代際優勢,也就是大部分同業競爭者仍處在舊周期存量博弈和新周期懵懂時,它已經率先進入新的產業周期——智能經濟周期。
百度新周期肇啟與關鍵發展節點,在我們對其追蹤的系列報告中已有深度揭示:從2010年開始,百度開始將業務重心從搜索引擎領域轉往人工智能領域,到2013年成立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2014又建立大數據實驗室和硅谷AI實驗室, 2017年百度Apollo面世,再到2021年第二代7nm版昆侖芯片實現量產,2022年4月百度主導的集度汽車即將揭開面紗……
圖:即將揭開面紗的集度汽車。來源:官方概念圖
十年深耕,百度實現了AI的全棧布局,從底層支撐性基礎技術(包括計算平臺、大數據、操作系統、芯片)到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包括AI平臺百度大腦),最終到今天形成了移動生態、智能云、自動駕駛以及即將亮相的“汽車機器人”等多引擎增長新格局。
這種內生式成長曲線的價值,在它的初期,因為缺少競爭對手作為參照系,而難以被量化。因此,市場往往對它的估值邏輯避重就輕、視而不見。這樣的案例,我們在亞馬遜身上看到過,在特斯拉身上看到過,此番正輪回到百度身上。
姑且看一組數字,這是一個以百度為樣本,構建出全新創新周期的底色:
2011年至2021年11年之間,百度在以自動駕駛為核心的AI創新領域,付諸的研發投入合計超過1161億元。這組數據,遠高于阿里、騰訊、美團等中國互聯網科技巨頭,研發投入占比利潤率甚至超過美股四巨頭“FAAG”。
圖:百度過去11年研發投入。來源:錦緞;公司財報。
從知識產權角度來看,當前百度全球AI專利申請量已超過1.3萬件,其中中國專利9000多件,位列國內第一;自動駕駛相關專利超過3400件,同樣位列國內第一。
可能,這樣的數據會讓人感到枯燥,使人難以對“十年盜火,千億研發”這樣一個產業創新周期的溫度感同身受。那么,我們不妨通過兩重近期發生的消息予以輔助理解:
就在上個月,根據德國媒體消息,大眾汽車集團正與華為公司展開談判,計劃以數十億歐元對價,收購華為自動駕駛部門。就該消息,當事人未就可行性做出確認,但默認了事實的存在。幾乎與此同時,據國內媒體消息,中國第一大電動車公司比亞迪(002594),選擇百度為智能駕駛供應商。
恐怕很少有人比前奧迪汽車研發主管彼得·梅爾滕斯(Peter Mertens)更能理解這兩個消息的內涵——早在2020年6月的一次媒體專訪中,梅爾滕斯曾公開痛批大眾、寶馬等德國車企。他說:“德國車企已沉睡多年,并將為此付出血的代價”,“我們要在軟件(意指以自動駕駛、OTA為核心的汽車智能化)領域達到有競爭力的專業水平,還需要很多年時間的努力。”
梅爾滕斯極度憂慮地指出:事實上,他們(德國車企)繼續著這個時代根本不會給他們那么多時間去完成的緩慢演進之路。時間是汽車工業最珍貴最有限的資源,用汽車業所有的錢,也買不來多一點的時間,軟件的問題無法通過砸錢和資源去簡單搞定。
大眾,一家擁有1萬名汽車工程師的全球最大車企,卻依然因為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而吞下了“失去的十年”。這十年之中,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們,已經盜取了那把火焰。當外國公司開始認為中國的月亮更圓時,我們已經可以恍然大悟,百度們在自動駕駛領域建立起的全球性比較優勢,才是“一個創新周期=十年盜火,千億研發”的實質內涵。
02
自動駕駛全球競爭進入“中國標準”時態
在對百度Q4季報及2021年報的解讀過程中,百度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蘿卜快跑于第四季度供應的無人車訂單量約為21.3萬單,訂單量環比增長近一倍,再次證明我們在全球無人車市場的領導地位。”
訂單數據背后,更重要的一重事實在于:截至目前,百度Robotaxi(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業務——蘿卜快跑已經覆蓋北京、廣州、深圳、重慶、長沙、滄州、陽泉8個城市。其中,北京、重慶與陽泉三地正式開始收費商業化運營。
是為對比,谷歌旗下的Waymo季度訂單在2-4萬單區間內——以北京亦莊為起點、面向L5級別自動駕駛的蘿卜快跑,已經是全球第一。
這便意味著,截至當下,這場自動駕駛全球競爭,正以蘿卜快跑“亦莊模式”的全面產業化,而從行業內部標準競爭進入中國標準主導時態。這不是放衛星,更深入的數據與邏輯面前,我們不需要妄自菲薄:
數字角度:除了上述蘿卜快跑單一季度訂單量已達21.3萬次外,根據《2021百度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半年報告》顯示,百度獲得自動駕駛專利數3400件,測試總里程超過2100萬公里,獲得中國自動駕駛測試牌照411張。各項硬指標都穩居國內第一乃至全球第一。
技術角度:百度智能駕駛技術已經可以做到去安全員,也就是說,未來可實現不需要安全員坐在車上時刻準備干預,實現真正的L5級別“無人化”。去年年底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已經升級到7.0版本,為百度在全球自動駕駛行業構筑了絕對領先的護城河。
圖:Apollo 7.0架構圖。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商業邏輯角度:我們為什么看好百度“亦莊模式”全面產業化的前景,以及中國將有望主導自動駕駛全球標準?核心商業邏輯在于“飛輪效應”、可復制性與現金流預期。
隨著亦莊轉向商業化運營,自動駕駛將從“試驗性場景”直接拔高到“規模化運營場景”,從仿真進入全真。這無疑將給行業發展帶來質變。因為在規模化運營中所積累的數據不僅量更大,而且質量更高,更加貼合實際出行場景。
這不僅標志著中國自動駕駛領域從測試示范邁入商業化試點探索新階段,也為自動駕駛行業打通了從技術研發到商業化落地的完整閉環,同時也有助于企業加快迭代智能駕駛技術和運營模式的創新。
對于技術領先者而言,百度終于迎來大展拳腳的舞臺,其將通過海量的高質量數據和自動化仿真系統,構建出技術飛輪,技術迭代和進步的速度勢必越來越快,安全性和用戶體驗也將越來越好,最終形成更完善的正反饋。
飛輪效應的另一重意義,還在于百度“蘿卜快跑”這一Robotaxi業務形態,與其車聯網解決方案(ASD)業務的飛輪協同:當前,百度的自動駕駛已經在多重場景落地,除卻Robotaxi這一商業形態,目前采用百度ASD解決方案的主機廠總數超過70家,覆蓋包括威馬、廣汽、長城等旗下共計600余款車型。
百度在財報電話會上透露,比亞迪將選擇百度為其智能駕駛供應商。這更是為百度自動駕駛技術乃至中國自動駕駛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據悉,百度將向比亞迪提供行泊一體的ANP智駕產品與人機共駕地圖。
我們估計,比亞迪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龍頭,今年出貨量將達到120萬輛以上,這不僅意味著百度ASD這部分收入將會迎來質的增長,更重要的來自更多車主實際使用的反饋 ,加速百度整個自動駕駛技術板塊新一輪指數級的成長。
圖:百度ASD 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來源: 路演PPT
除了飛輪效應外,“亦莊模式”的另一層含義是商業化的可復制性。隨著在全真環境中的錘煉,蘿卜快跑的硬件成本和安全員成本逐步下降,CPM(千人成本)進一步降低,使得商業化具備異地可復制和下沉的能力。
據IHS數據顯示,中國共享出行市場規模在2030年將達2.2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Robotaxi將有望占據60%比例達到1.3萬億元。我們預計商業推廣階段,百度自動駕駛技術能力將獲得指數級別的提升,并且亦莊模式跑通之后具有可復制性,成為公司未來真正的現金牛業務。
基于對“亦莊模式”的信心,根據百度規劃,到2025年蘿卜快跑將擴展到65個城市,2030年將擴展到100個城市。基于此,摩根大通預計百度的蘿卜快跑業務將在2022年達到拐點、2025年實現盈利,并建議投資者應在2022年開始關注,并認為這將為公司長期盈利和估值重估鋪平道路。
圖:蘿卜快跑運營車輛。來源:網絡
從“亦莊模式”的全面產業化,到中國最大電動車企的“助攻”,再到更多本土及合資傳統主機廠對于盡快插上自動駕駛“天使之翼”的寄望,以及華為與“蔚小理”們正在自動駕駛全球競賽中的躍躍欲試,以百度為旗手,中國同僚在競合態勢里彼此長期磨礪,將是中國主導全球自動駕駛標準最大的砝碼。
03
產業經濟正從流量時代拐入算力時代
就在今年2月17日,中國“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我們曾在此前分析報告中對其解讀為:一橋飛架“東西”,高峽出平湖。實際上,“東數西算”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意味著:
中國產業經濟正從流量時代全面拐入算力時代,智能云計算將成為實體產業新引擎。
此處先代入一個場景:作為一名司機,你是否設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非極端路況下,為何人們摩肩擦踵在一條小巷里,卻不至于交通阻塞,而可以有秩序的通過;但在寬闊的馬路上,人駕駛車輛,卻往往會因一個小事故而擁堵成災?
這其中會有物理體積和行為機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人個體的算力遠大于傳統汽車駕駛狀態下的計算能力。
換言之,在車路協同標準之下,擁有更高算力的智能車輛,將會通過智能云計算、邊緣計算、仿真溝通等類人手段,通過最優路徑解決擁堵問題。而這樣的實質,也就是擁有自動駕駛能力的智能汽車與傳統汽車最本質的區別:所謂交通擁堵,實質上是算力擁堵。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智慧交通的價值,也就理解了自動駕駛與智能汽車的不可逆性,也就理解了“東數西算”——這一中國產業經濟正從流量時代全面拐入算力時代標志性事件的歷史意義。
2000年之后,隨著電子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相繼在中國廣袤大地上的普及,我們前后迎來互聯網經濟與移動互聯網經濟。二者的本質都是流量經濟。自此之后,從淘寶開店,到抖音做主播,天下不再有賣不出的產品。
但問題是,這樣的技術手段與商業形態,能讓蘋果改良變得更好吃嗎,能讓藥品研發從10年到1年嗎?流量不能,但算力可以。在AI算力協同作用下,2021年全球抵御疫情所用的mRNA疫苗,研發時長從10年縮短到11個月。
而這樣的算力邏輯,也將是中國實體產業通過“東數西算”工程,實現算力基礎設施全面接入與普及,繼而創造出更為豐碩的經濟增量的底層邏輯。
在百度的2021財報中,我們已然窺見了這一底層邏輯的堅韌與強大:
2021年,百度智能云全年總營收151億元,同比增長64%。
同時,據IDC發布《中國邊緣云研究2021》顯示,2020年中國邊緣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百度智能云以23%的市場份額位列市場第一。Canalys發布的中國云計算市場2021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百度智能云同比增速最快,成為年內唯一實現連續正增長的云廠商,處在“中國市場四朵云”的主導地位。
圖:2021H1百度智能云在AI公有云市場份額位列第一。資料來源:IDC,西部證券
作為中國云計算的后起之秀,百度智能云為何能強勢崛起,迅速成為中國第一智能云?除了10年技術涅槃所建立的比較優勢,這更取決它的路徑抉擇符合時代大勢。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得從百度云的業務定位來看:
經過多年的發展,云計算已經成為每家公司進行業務的基礎設施;但很多所謂的云計算公司,靠堆數據中心、本質在做服務器的租賃生意,這個模式在以往尚可運作,但在我們正在直面的算力時代,企業數字化需要不只是普通的云計算,而是更強調算法和模型。通俗來說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工具,而是可以用來做決策“大腦”。
百度智能云將AI基礎設施(AI計算、AI存儲、AI容器等)和AI開發雙平臺(零門檻開發平臺EasyDL和全功能開發平臺BML)緊密結合在一起。為了加速迭代和滲透,百度智能云堅持核心技術創新突破,開源開放,通過建設軟硬一體AI大生產平臺,實現數據、算法和算力有機融合。用百度自己宣講的邏輯來說就是:云為底座、飛槳為核、生態為翼。
最終,百度智能云可以通過IaaS、PaaS、SaaS這三個層級,為各行各業的公司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注意,提供的不是工具,是軟硬一體式智能算力解決方案。
圖:百度“云智一體”AI開發產品架構。百度智能云白皮書
正是基于技術基座的通用化和對各垂直領域的理解,百度智能云能夠作為“大腦”,對各行各業進行賦能。從數據上來看,我們能感受百度智能云燎原勢能。比如:
智能交通領域:截止2021年年底,百度ACE智能交通簽署千萬訂單的覆蓋城市增加至35個,是去年的2.5倍。智能制造領域:百度已經與3C、汽車、裝備制造、鋼鐵、化工等超過18個行業的300多家企業建立合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圖:百度智能云解決方案,圖:百度智能云解決方案。資料來源:百度智能云官網
通過數據理解智能云這一時代巨潮,可能仍然偏抽象而不生動,我們不妨以具體的案例——“三一重工(600031)項目”為參照系,或更有觸動。
工程機械行業,售后服務質量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作為行業絕對龍頭的三一重工,以“一天內解決”的變態服務標準業內聞名。大多數工程機械的施工地處于野外等偏遠地區,如果機械發生故障,三一的工程師們需要在接到客戶的電話后馬不停蹄地趕到偏遠的現場,且常常需要在酷暑或者寒冬天里鉆進狹窄的空間處理故障。
然而這樣的服務非常依賴工程師的個人經驗和自身吃苦耐勞的品質。在實際工作中,仍有多達50%的問題工程師無法準確診斷,然后再需要調派專家趕赴現場。因此這也成為持續困擾三一的一個問題。
2020年4月,三一重機服務部選擇與百度智能云合作。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發、調試、驗證后,三一重機在2021年4月正式上線了工業AR遠程協助系統:服務工程師抵達現場后,可以向后端專家發起單人或多人的高清音視頻通話,專家可以利用空間立體標注技術以畫線、箭頭或標注順序的形式,幫助服務工程師按照正確的流程排除故障,并且還可以實時傳輸圖片、PDF、3D圖紙等文件。
老問題終于有了新答案,目前工業AR遠程協助系統已經應用到打樁機、裝載機和挖掘機的維修保養服務,每個月處理的工單量已經超過4000單,除了需要返廠維修的問題,都可以通過遠程系統妥善解決。
通過這一案例,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百度智能云的核心優勢,正是基于其以云計算為基礎、AI為引擎,最終深度賦能百行千業。
圖:百度智能云解決方案示例——工業AR遠程協助系統。資料來源:百度智能云官網
技術基本功是“正”,時代潮流是“奇”,中國“東數西算”恰如一場及時的東風,將中國產業經濟從流量時代引入算力時代,也讓百度AI云這朵中國第一智能云迎來守正出奇時刻。
時代從不虧待認真做事的人,當百度“十年盜火”與時代東風相逢一刻,我們可以樂觀預期,2021年度AI創新業務這一第二曲線的陡峭成長,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而百度作為一個時代創新周期的的注腳,也再度確認,我們所熱望的產業經濟新周期,已經拉開了它的序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錦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