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就包括了美食文化。從茹毛飲血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其中不僅為我們展示了古人的飲食狀況,也生動展現了他們的美食思想。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豐饒的物產為美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對于飲食的理解,不再僅僅局限于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口腹之欲,而是逐漸上升為一種思想、一種境界,甚至上升為一種哲理,并用它來修身養性。
從漢代開始,原來的一-日兩餐開始變成一日三餐,當時稱之為“三食”。所謂的“三食”.第-頓飯為早飯,時間大概在黎明之后,稱為“康具”。在《禮記。內則》中就有這方面的記載:當時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在天亮之后要向父母請安,問候父母的飲食情況。如果父母吃過旱飯。就可告退做其他事情;如果沒有。就要在旁邊侍奉著。第二頓飯反是午飯,一般是在正午時刻,人們稱之為“中飯”或“過中”,現在華北地區一帶還稱午飯為“晌午飯”。第三頓飯就是晚飯,在《說文解說句讀》中,晚飯解釋為“日加申之時而食謂之晡也”。這里的晡就是晚飯的意思。而“申之時”就是說時間在下午三點到五點。
中式烹調師(廚師證)是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分為5個等級,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頒發。至少有以下幾個用途:1.在幼兒園做營養員,需要持有廚師證;2.有些事業單位,有高級廚師證,可以加退休金額;3.境外就業、對外勞務合作人員辦理技能水平公證的有效證件。有些人去日本、澳大利亞務工,要用到這個證;4.你要到相關學校搞廚師培訓,有個高一點等級的廚師證是必須的;5.你本身有水平,再弄個廚師證裝點門面,對外就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