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因素
有的患者對兩性關系有一種懼怕和憂患的心理。因此,有不少患者在不穿異性服裝情況下性交出現明顯的陽痙癥狀,而穿了異性服裝則無此性功能障礙。這大概是異性裝扮解除了患者潛意識中對性活動的憂慮情緒或罪惡感的結果。
有的患者因感到自身責任壓力難以承受,借異裝來逃避現實。
2、生理因素
患者因自身先天生理缺陷或后天機能障礙,導致嘗試扮演異性角色。或者偶然受到異性服飾視覺或觸覺刺激,而選擇穿異性服飾,從而獲得生理上的快感。
3、家庭環境的影響
患者在幼年時本身性別受到環境的影響,如父母本來想要個女孩,卻偏偏生了個男孩,或者相反。為了填補心理上的缺憾,便把孩子打扮成異性并給予更多更大的關注和愛撫。再如有些家長(特別是年紀大一點的爺爺奶奶之輩),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總愛向算命先生算命問勢,為求孩子平安成長,便將孩子打扮成異性形象,取異性名字。
4、性向教育引導不當
有些父母總認為女孩子溫順聽話、講衛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時,總愛把男孩當女孩來對待,還常拿鄰居家的女孩作榜樣進行教育。或者相反,把女孩當男孩來教育,使孩子在兒童和青少年期缺乏正常的社會交往,養成異性化的氣質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