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鉆石是在地質的高溫高壓下形成的。而鉆石形成條件的壓力在4.5到6Gpa,溫度在1100到1500。大致換算下來相當于地下150到200km的深度。
從目前開采的鉆石礦中發現,絕大多數的鉆石形成年代都在20億至30億年前,在南非地區發現的一些鉆石的年齡甚至達到了45億年左右,這也能在一方面證實鉆石是在地球誕生后不久便開始在地球內部結晶的。
那么鉆石形成于年代久遠的地層深處,是怎么被發現的呢?鉆石一般是通過火山爆發而被巖漿帶到地表。
1850年左右人們了解到有一種礦石中富含鉆石,1867年,在南非小鎮金伯利附近大規模的發現了這種巖石,并且正式更名為“金伯利巖”;此后淘鉆石改成了挖鉆石,南非地區也成為知名鉆石產地。
當攜帶石墨的隕石撞上地球時,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能把石墨轉變成稀有且極端堅硬的金剛石。
2008年,一塊橄輝無球粒隕石掉落在蘇丹努比亞沙漠中,在它降臨地球之前,科學家們就對其展開追蹤,并把它命名為Almahata Sitta(阿拉伯語中“第六站”的意思)。
“鉆石城”德國諾德林根(Nrdlingen)小鎮就是隕石撞擊之后建成的。
1500萬年前,一顆1公里寬的小行星以每秒25公里的速度撞擊地面,產生了一個26公里寬的隕石坑,周圍基巖遭受強烈的熱量和壓力,內部的碳氣泡幾乎瞬間變成了不足0.2毫米的微小鉆石,肉眼勉強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