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是多少歲?
比起我們所熟知的“中年危機”,“前中年危機”的發(fā)生時間提早了很多。大約在25——35這個區(qū)間,這一群人,身體與青少年時期相比,自己明顯感受到在走下坡路,熬夜后很難恢復,稍微放縱體重就直線飆升,性欲減退。工作了幾年,薪水滿足日常開銷和一般性社交活動之外略有盈余,但遠不足以支付六環(huán)內(nèi)的首付,而事業(yè)的天花板似乎觸手可及。
盡管“中年危機”的定義里對危機有一個較為明確的年齡界定,但事實上,“中年”并非一個確定的生理年齡歲數(shù),而應該是一個心理概念。 《紐約時報》資深記者、作家帕特里夏·科恩(Patricia Cohen)認為,“中年”不應該是一個數(shù)字區(qū)間,而是一個文化問題,一個變動不居、 彈性十足的概念,幾乎每一代人都會對這個詞作出自己的界定。 比起年齡,使用標志性事件更容易對人進行識別和定位,比如是否結婚、是否為人父母,而這樣的判定方式,往往也更符合大眾對一個人“是否成熟”的判斷標準。
中年危機的原因是什么?
進入中年之后,產(chǎn)生的生理及行為上的不適應和心理上的不平衡。男性在此階段感受到老化的威脅,女性則在45歲以后進入更年期,生殖能力結束;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家庭中子女開始成家立業(yè),部分工作為青年人接替,這種地位的變化,破壞了他們長期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內(nèi)心矛盾重重,產(chǎn)生焦慮、緊張、自卑等情緒。到中年晚期危機最嚴重,此時他們已離開工作崗位,退休在家,由緊張忙碌突然變得無事可做,活動范圍減小,社會地位下降,使他們感到若有所失、內(nèi)心空虛。若長期不能解決這種危機,就會使個體心理發(fā)展失調(diào),出現(xiàn)病態(tài)的行為方式。